国家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的竞争,而科技的竞争不仅表现为科技创新的竞争,还表现为科技成果转化的竞争。政府、企业、高校都是我国技术创新体系的关键环节。据统计,在我国高校中,目前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大约有67万人,占全国科研力量的22%,而完成的科研成果和发表的论文占全国的70%以上。在2001年的国家“三大奖”中,国家自然科学奖18项中有9项是有高校参加的,占50%;国家发明奖12项当中有8项是高校参与的;科技进步奖137项中高校参与了64项,高校科研力量的作用和地位在近几年的上升是不言而喻的[1]。目前,国家重点实验室60%建在高校,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6%设在高校。全国高校还设有各类R&D机构5000多个。国家启动的5个国家实验室试点中,有3.5个建在高校;拥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662人,约占我国两院院士总数的49.7%[2]。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一份教育部的研究课题报告显示,我国高校虽然每年取得的科技成果在6000项~8000项之间,但真正实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不到1/10。造成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原因较多,除社会环境的因素,在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高校是创新源头之一,是“起决定作用的内因”之一,内部存在着文化和体制惯性等方面的原因。因而优化高校科技产业化的内部环境显得尤为重要。
1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现状
(1)科技开发经费不足
科技开发作为成果转化的重要过程,得到了各国的充分重视。发达国家研究、开发和商品化的资金投入一般是1∶10∶100的比例,而我国却是1∶0.5∶100的比例,开发环节实在薄弱。随着经济持续发展和综合实力的提升,高校研究经费有了较大增加,但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科技经费也仅占全国科技总经费的5%,且没有科技开发基金,即使个别学校有,数额也很有限,大多数靠教师自找门路。
(2)科技平台共享不足,资源浪费严重
科研任务过度集中。据统计,我国高校科技投入已达到科研人员人均10万元/年,力度已达发展中国家前列,但实际上,这其中的一半以上投入到5%~10%的专家手中。专家们的资金相对充裕,在学校的地位相对也是“权威”,为研究方便,专家们大都独自购置相应的研究设备,这些设备的利用率并不高,不同的专家还有重复,但广大的一般科技工作者使用却很困难。这种科技平台共享不足的状况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也限制了科技成果的进一步开发。
(3)缺乏中试基地
中试基地的作用是通过必要的资金、装备条件与技术支持,对科技成果进行成熟化处理和工业化考验,为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做准备。目前全国高科技产业化协作组织已设立或正在建设的有大连、烟台、广州、深圳、武汉、荆州、白城等几个全国中试配套基地。他们做了大量填补我国高技术中试和产业化配套基地设施等硬件条件空白的创新性工作。但多是以加工、生产一般工业产品为主要经营业务的综合性中试配套基地,而符合各学校本身需求,应由高校牵头或设立的具有针对性、专门从事某个行业类项目中试的专业中试配套基地却极其缺乏。
(4)科技成果转化利益分配不尽合理
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受让企业和转让高校对科技成果产生的利益分配是转化过程中的一对矛盾,利益分配中的另一对矛盾是学校与校内科技人员的矛盾。在教师兼职或离岗进行成果转化的过程中,有些学校及管理者认为他们肯定会赚大钱,在经济利益上有过高的期望值,在返还学校经费上过于苛刻,而不是实事求是,全力支持他们完成成果转化工作。高校应在学校所得的收益中给予奖励,激励科技人员的创新能力和转化热情。
(5)科研人员缺乏奉献精神
1)个别科研人员存在急功近利思想,有些科研人员对科技成果转化“认识上不愿深究、思维上缺乏创新、形式上流于肤浅、操作上追求表面”,很少去认真研究实施细节。
2)科研人员往往对成果转化过程及与企业科技合作的困难缺少心理准备,对企业的困难和思维方式缺少了解和理解,对工业化生产和实验室研究的差别缺乏了解。实施过程中,不能克服转化过程中调试时间长、工艺不稳定、不安全或生产成本高等困难,觉得吃力不讨好,企业难弄,退而求其次,满足于求名(搞“高水平”项目,争高等级奖项),退出成果转化工作。
(6)科技管理队伍良莠不齐
1)受学校重视学历、学位的观念影响,管理人员也是“学而优则仕”。一批教授级、科技成果显著的博士走上科技管理岗位,形成业务、管理“双肩挑”,在从事科技管理工作的同时仍然肩负科技项目的研究,影响了他们科技研究精力的投入,也影响他们在管理岗位的发挥。
2)在学校政策向教学科研“一线”倾斜的同时,科技管理部门“不需要”太多专业,管理岗位某种程度上成了“安置”岗位。科技管理部门成了解决人才配偶问题、领导的家属问题,甚至其他岗位不适合人员工作的去处。
(7)组织宣传不力
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机率与科技管理部门的宣传力度有着密切的关系,除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等少数高校因拥有齐整的开发管理队伍而进行了有效的组织和宣传外,大部分的高校开发管理队伍力量薄弱,对科技成果的宣传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没能起到牵线搭桥的科技中介作用。
2 原因分析
(1)高校价值取向存在偏差,对科学研究和成果产业化的认识不足。除少数国内重点高校外,大部分高校及其领导对大学功能的认识简单地停留在“教学”这一单一功能上。决策者们认为学校的职能主要就是传授知识和培养人才,技术创新和科学研究应主要由科研机构和企业完成,学校及教师将大量精力投入科学研究是不务正业,甚至是误人子弟。这种定位于教学的价值观念,禁锢了高校科技工作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2)重视基础和理论研究,忽视应用技术和成果转化。受国家评价体系和评判标准的影响,高校科研多重学术价值,崇尚基础和理论研究,很多人认为,高校的职能主要是从事教学和基础研究,体现学术水平的是高档次、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而搞产品开发、将已有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并形成生产力则是企业界的任务。
(3)纵向优先的职称评审机制阻碍了对科技成果的进一步研究。绝大部分高校将教师所承担的科研项目个数、项目经费数量作为评定职称的一个重要标准,并且向纵向项目(主要指基础和理论研究,国家投入的应用研究)倾斜;将发表的高质量论文和鉴定及获奖成果作为另一个重要标准。而不将科研成果能否产业化、产业化后能带来多少经济效益作为评价标准。结果一方面导致广大教科人员为学术论文数量而奋斗,不愿意费时、费力、冒着风险去作后续工作,阻碍了科技成果的进一步研究和完善。另一方面致使不少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的科研成果在转化中受阻。
(4)教师本身科技成果转化意识薄弱,导致科研行为与市场需求脱节。目前我国高校的科研体系,课题研究基本上是以专业为主线组织研发,与企业所需要的以产品为主线的技术需求存在着较大的距离和偏差。教师搞科研的初期就是以成果、知识为导向,大多选题偏重于原理和理论探讨, 科研选题上缺乏对市场需求的深入调查和分析,院校与企业合作的课题相对较少,成果大多停留在论文、实验室成功原理样机和研究报告的水平上,至于能否及时有效的转化那是另外一回事。正是基于成果的商品化,时效性观念淡漠,造成了企业对这些成果的无奈。也正因为如此,降低了成果的转化率。
(5)资金短缺。学校的运行经费基本上依靠行政拨款,且往往是只能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无太多结余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这就致使:一则科技人员无力搞新产品开发和试制;二则太多只能靠等人上门或找少数的关系户洽谈科研项目转让,而无力主动宣传、推介;三则很多科研成果还需经小试、中试生产环节,这需要大量资金,高校往往无力提供这些资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