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吕平 唐小力 特约记者廖伟群 刘步平)21世纪如何实现古老的中华中医药产业的真正腾飞?在本月8日于广州番禺南沙举行的中华中医药学会科研产业化分会成立暨第一届中医药产学研高层论坛上,与会者纷纷献计献策,表达了他们对实现中医药产业真正腾飞的强烈愿望。
会议为期两天。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于文明、广东省政协副主席陈蔚文、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吕玉波、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兼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彭炜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来自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知名医药企业的代表12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决定中华中医药学会科研产业化分会挂靠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选举产生了中华中医药学会科研产业化分会第一届委员会,由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志伟任主任委员。这次大会的召开将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研产业化分会的建设和管理产生深远影响。中国工程院院士姚新生、李连达到会祝贺并作特别演讲。
中华中医药是我国特有的宝贵文明财产。进入21世纪以来,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既面临重大机遇也面临重大挑战。在会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于文明说,中华中医药学会科研产业化分会在广州成立,对广东建成中医药强省是非常有意义,也是非常必要、非常及时的。(上接第1版)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中医药行业的“十一五”规划,从全方位、全局出发,提出了以下几点:一个目标:让中医药为人民的健康服务。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科技文化,几千年来在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预防保健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现在仍然作为重要的卫生资源在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尤其是在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我们一定要发挥我们重要的卫生资源为人民的健康服务。两个领域:一个领域是中医药为医疗服务,为临床服务,为广大群众的预防保健服务;另一个领域是为产业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三个重点:一个是重点加强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第二个是科教兴业;第三个是保障措施。四个原则:一是中医药发展继承和创新的关系;二是中医和西医的关系;三是中医和中药的关系;四是中药的知识产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同时,于文明还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研产业化分会提出了三点意见:
一是希望中华中医药学会科研产业化分会委员会的全体成员分析形势,抓住机遇,让中医药的科技工作真正做到提高临床疗效,提高中医药产业竞争力,提高服务能力,扩大中医药的贡献率;二是希望中华中医药学会科研产业化分会明确新时期对中医药发展创新的职责和任务;三是希望学会开拓创新,不断进取,提供一些好的推广机制及科研成果转化形式。最后,于文明要求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和整个中医药行业团结起来,多方面、多形式探索,推动和促进中医药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
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兼广东省中医药局局长彭炜在发言中说,中医药是我国医学科学的特色,也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我国在全球经济中一种比较有优势和有知识产权原创优势的少数产业之一。 “十一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培育现代中药产业。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中把中医药的传承和创新列为重点领域优先支持,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空间,中医药产业市场潜力巨大。中华中医药学会立足于当前的形势,抓住中药产业发展的关键点和切入点,实施成立科研产业化分会,积极构建中医药学研产的桥梁和平台,积极推动中医药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这是很有意义、很有必要的一项工作。今年一月份广东省召开了建设中医药强省的会议,政府在政策、财力、领导和组织保障等方面全方位支持中医药事业,希望中华中医药学会和全国中医药专家一如既往地给予我省中医药工作更大的关注和支持,共同推动我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和中医药强省的建设。
大会还选举了7位副主任委员,分别由北京、上海、广州等7所中医药高校主管科技工作的副校长担任,选举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王新华为秘书长,聘任姚新生、李连达、邓铁涛、陈蔚文等德高望重的专家教授为学会顾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