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物与中药现代化重大科技专项在新药临床前药效学关键技术及平台研究取得进展,以恶性肿瘤和心脑血管病为重点,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包括功能基因组学的新进展,建立了一批符合国际规范的具有我国特色的体内外抗肿瘤、抗心脑血管病药物的药效学评价模型。平台建设为规范我国的药效学评价工作,提高数据质量,使我国的药效学评价工作与国际接轨等方面起到了示范和推动作用。
在抗肿瘤药物药效学关键技术与平台的建设中,建立了符合国际规范的具有我国特色的体内外抗肿瘤药效学评价模型,包括体外60株人肿瘤细胞板块以及相应的体内30种人癌裸小鼠移植瘤模型;新建了耐药细胞株K562/STI571及耐药细胞裸小鼠移植瘤模型;新建了人癌裸小鼠移植瘤高转移模型;特别是针对目前国际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发趋势,建立了系统的肿瘤新生血管生成抑制剂、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细胞周期调控和凋亡诱导剂、单克隆抗体导向药物等的药效学评价模型和评价标准。应用这些技术平台,完成了3个一类抗肿瘤候选新药的临床前药效学评价,其中1个已进入临床试验。在抗心脑血管病药物药效学关键技术与平台的建设中,除了完善已有的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血栓和栓塞性疾病、高血压、心功能衰竭、脑出血以及血管性痴呆等心脑血管疾病药物药效学评价技术平台的73项药效学模型和实验技术的标准操作规范外,还创建了自发性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功能缺陷大鼠模型、注入生物微球法制造多发性脑缺血大鼠模型、导丝拉伤性家兔动脉硬化闭塞模型、新型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以及大鼠大脑中动脉出血模型等新型药效学模型;建立了规范化药理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计算机软件。应用这些模型评价了60余个新药,尤其是对我国传统中药的药效评价,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其中1个已获生产证书,3个新药获得临床研究批文,实现成果转化3项。在技术平台的建设过程中,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27项,其中国际专利1项;发表了37篇SCI学术论文;培养了一批从事药效学评价的专业中青年人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