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巢之下,焉有完卵。本轮金融危机余波袅袅,导致全球IPO市场普遍遇冷。相关数据显示,2009年一季度全球IPO数量和募集资金规模分别大幅下滑81%和96%,各大证券交易所业绩也纷纷收低。近日,记者就有关问题专访了纽约泛欧交易集团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杨戈。
一季度募资大降96%
杨戈提供的资料显示,今年一季度,全球共有57例IPO项目,募集资金19亿美元,较去年同期300例IPO项目、募资465亿美元大幅下降。IPO市场的冷清景象比去年更进一步——2007年IPO项目为2349、融资3760亿美元,2008年却变为IPO项目894例、融资1220亿美元。
单个IPO项目募集规模急跌,是全球IPO市场清淡的一个重要标志。今年一季度,约74%的IPO项目募资不足1000万美元,更有25%的项目募资不足100万美元,而去年同期的相应数据分别为54%和16%。以往动辄募集上亿美元的盛况如今已成追忆。
具体到企业层面,这一点表现得更加清楚。今年一季度,全球前十大IPO中仅有两家公司募资超过1亿美元(美赞臣7.20亿美元和瑞金矿业1.33亿美元),后八家企业的融资额均不足1亿美元,第十位企业募资仅1100万美元。而去年同期,全球前十大IPO的融资额均超1亿美元,其中,排名第一的VISA高达196.50亿美元,第二名中国铁建募资57.08亿美元,第十名海湾国际服务公司也有4.97亿美元。
“当前环境下,大型企业上市意愿不强烈,因为价格不理想,IPO较难成功;而中小型企业在市场偏弱时也往往愿意上市,它们融资额较低,对价格不太敏感,IPO较易成功。”杨戈说。他还认为,中国暂时收紧主板而放开创业板,恰恰跟国际市场的上述特点有所吻合。
值得注意的是,IPO市场遇冷,直接导致全球各大交易所业绩缩水。其中,作为全球最大交易所,纽约泛欧交易所同样下滑不少,但与业内同行相比,它仍然是各国企业发行上市的重要目标市场,并因此保持了遥遥领先的地位。
据介绍,今年一季度,纽约泛欧交易所的成绩单是四家IPO、融资12亿美元,全球表现最好;香港以6家IPO、融资2.01亿美元的成绩紧随其后;纳期达克、泛欧交易所和伦敦交易所则全部交了白卷。而去年同期,纽约泛欧交易所的成绩单是19家IPO、融资250亿美元,香港是6家IPO、融资70亿美元;纳斯达克是12家IPO、7.78亿美元。——各大交易所的业绩变化可见一斑。
“其实,受危机影响,交易所业绩下滑已在去年有所体现。”杨戈补充说,2008年,排名第一的纽约泛欧交易所有77家IPO、融资450亿美元;排名第二的香港有29家IPO,融资120亿美元。而2007年,纽约泛欧交易所有255家IPO,融资920亿美元;第二位的伦敦交易所有98家IPO,融资520亿美元。
集中精力拓展中小企业
“在2005年,无锡尚德作为中国第一家达到纽交所上市标准的民营企业,在纽交所成功上市之后,纽约泛欧交易所集团在中国的发展战略就开始做出调整,在争取中国大型国企赴美上市的同时开始更多地关注中小企业。”杨戈表示,仅今年3月,就有两家国内中小企业在纽约泛欧交易所旗下的全美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中国绿色农业和纳伟仕智能集团)。
“不管市场好坏,纽约泛欧交易所的工作目标不变。目前,据市场估计已聘请投行、律师启动美国IPO工作的内地企业大约有50多家,其中,大部分企业能够达到纽交所的上市要求从而把目标定位于纽交所。”他说,2008 年,美国公司在全球IPO市场表现得最活跃,募集了300亿美元,其次就是中国,募资金额达到了180亿美元。
杨戈认为,国内、国际市场不完全是竞争关系,两者也可以互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国内企业会面临全球化课题,而海外上市是实现全球战略的一个重要途径。国内挂牌后,企业还可以在纽交所做一个两地上市,以利用国内国际资源更好发展。另外,本轮金融危机改变了很多资本市场的观念。比如在此次危机中,很多新兴市场的资本市场大幅动荡,甚至被迫关闭一段时间。这促使一些只在本土市场上市的企业,重新考虑到成熟资本市场上市的必要性,而新兴市场国家一些计划中的大型IPO也开始考虑到美国市场两地同时发行上市的方案。”
对于中国设立创业板,杨戈还说,创业板门槛可以低,财务指标可以放松,但公司治理、规范管理、信息披露等都应该向主板看齐、严格把关,这样才能保证公司不是捞一把就走,才能保证市场的公开、公平和公正,保护投资者利益。“从全球范围来看,凡是监管比较宽松的创业板,可能初期有一段时间发展很快,短期内吸引了大批企业上市融资。但时间久了就弊端尽现,由于监管宽松,这种市场内的上市公司和投资者都良莠不齐,公司流动性差、股价表现差,市场从而走向衰落。”
“中国设立创业板,短期内对纽约泛欧交易所没有影响,这是因为短期内在哪里上市是由创业企业的法律结构决定的。两三年内,在海外注册的企业很难回来上市,国内注册的企业也很难出去上市。但长期来看,两者会有竞争和替代关系,如果内地企业的目标是海外上市,就会在企业发展早期的时候做海外结构,相对比较容易;否则就不做海外结构。法律结构一旦决定,上市地也就决定了。”杨戈认为,从全球范围来看,本土上市是主流,海外上市是补充。 |